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时间:2020-8-7 作者:791650988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莲山课件.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Ⅰ卷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乳酸 B. 溶菌酶 C. 血浆蛋白 D. 糖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详解】A、乳酸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溶菌酶可存在于组织液,也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血浆蛋白分布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糖蛋白位于细胞膜表面,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

故选D。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液体成分是(    )

A. 口腔里的唾液 B. 膀胱里的尿液

C. 淋巴管里的淋巴 D. 血管里的血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成。

【详解】A、口腔里的唾液是直接和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膀胱里的尿液是直接和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淋巴管里的淋巴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

D、内环境组成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血液中除了血浆外还有血细胞,故血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3.手脚有时会磨出“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细胞间隙液

B. 水泡消失主要依赖淋巴循环

C. 水泡中的液体有一部分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挤压和局部摩擦会使局部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而造成水泡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详解】A、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主要是由于挤压和摩擦,使局部毛细血管壁透性增大,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因此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指组织液,A正确;

B、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B错误;

C、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

D、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挤压和局部摩擦使局部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D正确。

故选B。

4.下列有关内环境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细胞生物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内液

B. 内环境就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C. 所有的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

D. 内环境是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内环境是指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A错误;

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B正确;

C、内环境是指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因此不是所有的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C错误;

D、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B. 运动时血糖浓度降低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增加造成的

C. 大量失盐,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D. 肌肉细胞的氧气浓度比周围组织液的氧气浓度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钠离子主要在细胞外,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当大量失去钠离子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大大减少。

【详解】A、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缓冲物质会进行酸碱中和,维持pH相对稳定,A错误;

B、运动时血糖浓度降低是由于血糖大量消耗引起的,B错误;

C、钠离子主要在细胞外,当Na+大量丢失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大大减少,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C正确;

D、氧气是从血浆运到组织液,然后从组织液运送到组织细胞,所以组织液中的氧气浓度比组织细胞的浓度高,D错误。

故选C。

6.打吊针(静脉注射)时,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药物被注射进血浆中发挥作用

B. 配置药物时,一般用0.9%NaCl或者5%葡萄糖溶液

C. 0.9%NaCl可以用作生理盐水是因为与细胞内的NaCl浓度相等

D. 药液从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打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静脉的血浆中,经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液,再作用于靶细胞,据此分析。

【详解】A、静脉注射的药物被注射进血浆中,通过血液循环发挥作用,A正确;

B、0.9%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都是和血液等渗的溶液,因此配置药物时,一般用0.9%NaCl或者5%葡萄糖溶液,B正确;

C、0.9%NaCl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是细胞的等渗溶液,有利于保持细胞的形态,被称作生理盐水,C错误;

D、静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静脉的血浆中,经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液,再作用于靶细胞,途径是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D正确。

故选C。

7.以下相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表皮细胞感受寒冷后产生兴奋,沿着传入神经进行传导

B. 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

C. 在兴奋时,神经元可以迅速增殖增加数量

D. 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寒冷时,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导,感受冷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

B、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但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导的,B错误;

C、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细胞,不能增殖,C错误;

D、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其中,在突触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在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

故选D。

8.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A. 作用途径与体液无关 B. 作用广泛和持久

C 反应速率快,作用时间长 D. 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的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详解】A、神经调节中递质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突触后膜,A错误;

B、体液调节作用广泛,时间持久,B错误;

C、神经调节反应速率快,作用时间短暂,C错误;

D、神经调节作用迅速,作用范围准确,作用时间短暂,D正确。

故选D。

9.下列有关条件反射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条件反射必须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B. 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 只有在人为条件下,动物才能建立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详解】A、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的,A正确;

B、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B正确;

C、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条件引起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不一定是人为条件下的刺激,C错误;

D、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两者都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D正确。

故选C。

10.如图所示,将枪乌贼的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模拟细胞外液)中,并将一个灵敏电流计连在神经纤维外侧的两点上,给予神经元一定强度的刺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任氏液的渗透压与神经元的细胞内液渗透压相等

B. 任氏液中的Na+浓度应大于神经元的细胞内液Na+浓度

C. 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定的是神经元的静息电位

D. 刺激后,电流表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神经元细胞位于任氏液中,灵敏电流计连在神经纤维外侧的两点都在轴突膜的外侧,在静息状态时,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据此分析。

【详解】A、任氏液模拟的是细胞外液,以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故任氏液的渗透压与神经元的细胞内液渗透压相等,A正确;

B、任氏液模拟的是细胞外液,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外Na+多,细胞膜内K+多,故任氏液中的Na+浓度应大于神经元的细胞内液Na+浓度,B正确;

C、灵敏电流计连在神经纤维外侧的两点都在轴突膜的外侧,无电位差,静息电位测量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故电流表测定的不是神经元的静息电位,C错误;

D、神经纤维上静息时,膜外电位为正,刺激后,兴奋先传递到左侧,膜外电位变为负,而右侧此时尚未兴奋,电流表向左偏转,等到右侧兴奋,左侧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电流表向右偏转,因此电流表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

故选C。

11.多巴胺是一种由脑内相关结构分泌的神经递质,可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而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研究发现该物质也与毒品上瘾有关如图是一种毒品分子可卡因干扰下的多巴胺发挥作用的示意简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多巴胺转运体能将已经发挥作用的多巴胺运回到突触小泡

B. 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突触后膜电位表现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C. 可卡因可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使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不减少,引起突触后膜过度兴奋

D. 突触前膜释放多巴胺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突触小泡中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突触前膜上有多巴胺转运体,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

【详解】A、根据题图,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后的转移途径为:先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再被多巴胺转运体由突触间隙运回到突触小泡,A正确;

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使突触后膜兴奋,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

C、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使突触间隙多巴胺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进而引起突触后膜过度兴奋,C正确;

D、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多巴胺,D错误。

故选D。

12.关于排尿反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婴儿因大脑发育不完善,对排尿的抑制能力较弱

B. 成年人的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C. 尿意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

D. 尿检时主动排尿不属于反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成人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婴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易尿床。

【详解】A、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婴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全,对排尿的抑制能力较弱,A正确;

B、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排尿活动要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

C、排尿的中枢位于脊髓和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部位在大脑皮层,C正确;

D、尿检时主动排尿是直接受大脑皮层控制,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B。

13.有关人脑的高级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具有学习、语言、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

B. 语言功能是人脑所特有的高级功能

C. 大脑皮层能感知外部世界

D. 长期记忆与大脑皮层的海马区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A正确;

B、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正确;

C、大脑皮层有躯体感觉中枢,具有感知外部世界,形成感觉的功能,C正确;

D、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的海马区有关,D错误。

故选D。

14.下列关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C. 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调节

D. 斯他林和贝利斯证明促胰液素分泌只受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盐酸刺激小肠粘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液分泌,B正确;

C、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液分泌,C正确;

D、斯他林和贝利斯的促胰液素的发现证明了有激素调节的方式,可不受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D。

15.下面关于“垂体”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垂体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B. 垂体是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部位

C.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骨的发育和蛋白质合成

D. 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其化学本质是氨基酸的衍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多种下丘脑调节激素,这些调节激素经下丘脑通到垂体的门脉达到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这些腺垂体激素又调节、控制有关内分泌腺体的激素分泌。由此可见,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

【详解】A、下丘脑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A错误;

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的激素,然后运输到垂体后叶暂时储存,需要时由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B正确;

C、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性腺的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C错误;

D、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多肽及蛋白质类激素,D错误。

故选B。

16.某些工业废弃物、杀虫剂、除草剂等能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与性激素分子结构相似的环境激素,能使人及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导致生殖异常。下列关于环境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环境激素可能会使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量减少

B. 环境激素可能会使雄性动物的性腺萎缩

C. 环境激素不只作用于生殖器官

D. 环境激素的化学本质可能是脂类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激素的分泌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据此可分析环境激素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详解】A、根据题意,环境激素与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含量过多会抑制下丘脑的分泌,使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减少,A错误;

B、根据题意,环境激素与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导致雄性动物的性腺萎缩,B正确;

C、环境激素与性激素分子结构相似,不只作用于生殖器官,还可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垂体,C正确;

D、环境激素与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可能是固醇类物质,D正确。

故选A。

17.当人长时间潜水后,需要大口喘息一段时间,关于该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现象是因为体内消耗了大量氧气,刺激了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

B. 该现象跟体内二氧化碳积累有关,二氧化碳也属于激素

C. 整个过程应该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D. 该过程没有感受器,因此没有反射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长时间潜水后,由于体内积累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详解】A、据分析可知,该现象是因为体内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刺激了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A错误;

B、该现象跟体内二氧化碳积累有关,二氧化碳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但二氧化碳不属于激素,B错误;

C、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加快,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

D、该过程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因此有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C。

18.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炎热环境下相比,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的散热少

B. 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主要跟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有关

C. 与炎热环境下相比,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的耗氧量较低

D. 增加产热的途径包括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即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过程: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与炎热环境相比,人体在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因此有机物分解增加,产热增加,由于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所以产热增多,散热也增多,A错误;

B、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主要跟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有关,B错误;

C、与炎热环境下相比,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耗氧量增加,产热增加,C错误;

D、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自主颤栗,同时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D正确。

故选D。

19.下列关于高等动物激素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可以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多项生命活动

B.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就被灭活

C.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只是对生命活动起催化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是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的,经血液运输至全身,作用于靶器官或者靶细胞,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的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详解】A、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A错误;

B、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故机体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B正确;

C、激素通过体液传送可以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

D、激素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只是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B。

20.下面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跳水运动员在比赛的极短时间里做出复杂动作,只有神经调节

B.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

C.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能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下降

D. 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详解】A、跳水运动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复杂的动作,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来完成的,A错误;

B、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的细胞也能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神经细胞也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若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下降,C正确;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体液调节某种情况下可看成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正确。

故选A。

21.我们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主要是因为(    )

A. 神经系统可以感受到病原体的存在,依靠反射对病菌病毒做出反应

B. 激素分子可以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C. 免疫系统能感到病原体的存在并能够及时做出免疫反应

D.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并不能影响机体的稳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对稳态的调节作用需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体液调节是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机体进行凋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免疫调节是免疫系统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详解】A、神经系统不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后才能感受到病原体的存在,并且神经系统也不能依靠反射启动免疫反应,A错误;

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只是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B错误;

C、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反应是机体的免疫系统,C正确;

D、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会影响机体的稳态,D错误。

故选C。

22.下列器官属于免疫细胞的生成或成熟场所的是(    )

A. 淋巴结 B. 脊髓 C. 扁桃体 D. 胸腺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详解】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发育成熟的场所,人类和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而鸟类还有法氏囊,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3.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无法产生抗体,主要表现为反复化脑性细菌感染。与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属于同一类疾病的是(    )

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过敏性鼻炎

C. 艾滋病 D. 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无法产生抗体,属于免疫功能过低,据此分析。

【详解】A、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B错误;

C、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引起的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功能过低,C正确;

D、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C。

24.如图是人体体液免疫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C受到细胞B呈递抗原的刺激后,会分泌淋巴因子,加强免疫反应

B. 过程⑦表示细胞E迅速分化产生细胞D

C.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细胞C和细胞E

D. 过程⑧中可能有吞噬细胞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细胞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是B细胞,D是效应B细胞,E是记忆B细胞,据此分析。

【详解】A、B为T细胞,C是B细胞,细胞B受到刺激后分泌淋巴因子,促进C的增殖、分化,A错误;

B、D是效应B细胞,E是记忆B细胞,过程⑦表示细胞E受到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进而分化产生细胞D的过程,B错误;

C、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是B细胞,D是效应B细胞,E是记忆B细胞,其中吞噬细胞识别不具有特异性,D无识别功能,故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细胞C和细胞E,C正确;

D、过程⑧是抗原和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的过程,该过程无吞噬细胞参与,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

故选C。

25.下列四项中,不能获得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注射抗蛇毒血清 B. 注射乙肝疫苗

C. 注射抗生素 D. 注射牛痘脓包里的浆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有三道防线,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叫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这种免疫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A、抗蛇毒血清含有特异性抗体,故注射抗蛇毒血清能获得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注射乙肝疫苗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引发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注射抗生素不会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C正确;

D、注射牛痘脓包里的浆液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D错误。

故选C。

26.下列关于生长素发现实验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通过实验结果推测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B. 达尔文实验说明胚芽鞘感光部位和弯曲生长部位在尖端

C. 拜尔的实验中,植物的向光性是背光侧生长素比向光侧多所致

D. 温特是生长素的命名者,但他并未提取分离出生长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达尔文通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发现苗尖端是感光部位,弯曲的部位在苗尖端下面,由此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通过一系列实验说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后来被命名为生长素。

【详解】A、达尔文通过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到单侧光刺激后,向尖端下部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A错误;

B、达尔文实验说明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弯曲生长部位在尖端下部,B错误;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莲山课件.

C、拜尔的实验中,植物的向光性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

D、温特命名了生长素,但并没有通过实验手段将促进胚芽鞘生长的物质提取出来,D正确。

故选D。

27.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相关的现象是(    )

A. 无子果实的形成 B. 茎的背地生长

C. 植物的顶端优势 D. 促进插条生根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据此分析。

【详解】A、无子果实的培育只体现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特性,未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A错误;

B、茎的背地性是由于在重力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近地侧和远地侧均为促进作用,但近地侧促进生长作用更大,因此表现为背地生长,只体现促进作用,B错误;

C、顶端优势为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正确;

D、扦插枝条生根只体现生长素促进生根的特性,故未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故选C。

28.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超过一定浓度后,随外源生长素的浓度增大,弯曲角度逐渐减小

B. 根的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的生长速率

C. 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可能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有关

D. 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的生长素合成没有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从根的弯曲角度判断,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单侧光照射下根部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此时根向光侧在内源导致的生长素和外源生长素共同作用下生长更快。

【详解】A、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超过一定浓度后,随外源生长素的浓度增大,高浓度生长素会对根产生抑制作用,弯曲角度逐渐减小,A正确;

B、据图可知,光照作用下生长素分布不均,根向背光侧弯曲,根向光侧生长素大于背光一侧,B正确;

C、分析图解可知,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根背光生长,即向光侧生长快,背光侧生长慢,说明在单侧光照下根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不均,根的背光生长可能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有关,C正确;

D、题干没有给出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合成或分解是否有影响的任何信息,无法得出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或分解有没有影响的结论,D错误。

故选D。

29.下面关于植物激素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

B. 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就会促进乙烯合成,说明两种激素有协同作用

C. 在农业上,2,4-D可用于麦田除草是因为它能促进杂草衰老

D. 在插条生根时,需要将芽和叶除去,减少蒸腾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某一部位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继而发挥作用,A正确;

B、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说明两种激素有拮抗作用,B错误;

C、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植物,因此农业生产上可以用高浓度的2、4-D作为双子叶植物除草剂,高浓度时抑制杂草生长,从而达到麦田除草的目的,C错误;

D、植物扦插繁殖时,由于没有形成根,吸水能力比较差,因此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进而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但保留芽和幼叶,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错误。

故选A。

30.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 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 标志物脱落会造成预测值小于实际值

D. 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100只/km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由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数(m),可得:N=M×n/m。

【详解】A、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条件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A正确;

B、调查期间应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因此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

C、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如果标志物脱落,会使得重捕的标记个数(m)变小,根据N=M×n/m,计算所得值比实际值偏大,C错误;

D、4km2区域中刺猬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50×40÷5=400,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100只/km2,D正确。

故选C。

31.如图所示为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的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甲种群K值为定值

B. 图中甲种群可能为刚进入该区域的入侵物种

C. 图中甲种群和乙种群存在捕食关系

D. 图中乙种群在E点获得最大持续捕获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图为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据图分析,曲线甲为“J”型增长曲线,乙为“S”型增长曲线,据此分析。

【详解】A、图中甲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无K值,A错误;

B、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因此种群初始阶段可能经历了“J”型增长,因此图中甲种群可能为刚进入该区域的入侵物种,B正确;

C、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图中甲种群和乙种群不是捕食关系,C错误;

D、当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最快,种群数量能持续增长,能获得最大持续捕获量,图中乙种群在C点可获得最大持续捕获量,D错误。

故选B。

32.“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这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

A. 竞争 B. 寄生 C. 互利共生 D. 捕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量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详解】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赢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因此蜾赢虽然是一种寄生蜂,但其以螟蛉为食,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D正确。

33.硅藻是单细胞的藻类,硅酸盐是硅藻生活必须的营养物质,将两种硅藻—星杆藻、针杆藻混合一起培养时,种群数量及硅酸盐含量的变化如图表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星杆藻和针杆藻之间是竞争关系

B. 硅酸盐浓度高时星杆藻生存能力强

C. 针杆藻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弱于星杆藻

D. 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估算硅藻的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星杆藻和针杆藻的种群数量变化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因此为竞争关系;硅酸盐浓度高时星杆藻生存能力强,硅酸盐浓度低时铁杆藻生存能力强,据此分析。

【详解】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20-50d内星杆藻数量的下降并不影响针杆藻种群数量,星杆藻和针杆藻之间是竞争关系,A正确;

B、随着时间的增加,硅酸盐的含量逐渐降低,在此过程中星杆藻种群数量逐渐下降,针杆藻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说明硅酸盐浓度低时针杆藻生存能力强,硅酸盐浓度高时星杆藻生存能力强,B正确;

C、针杆藻在硅酸盐浓度高时能快速增加种群数量,在硅酸盐浓度低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说明针杆藻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强于星杆藻,C错误;

D、可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硅藻种群密度,进而估算硅藻的数量,D正确。

故选C。

34.关于学校的草坪上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正确的(    )

A. 修剪整齐的草坪没有垂直结构

B. 草坪里的动物群落也有分层现象

C. 草坪旁的桃树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草坪中央为灌木,周围为草本的镶嵌分布是由土壤盐碱度差异造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群落所具有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任何群落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

B、草坪里的动物和植物群落都有分层现象,B正确;

C、草坪旁的桃树高矮不一,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草坪中央为灌木,周围为草本的镶嵌分布主要是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光照强度的不同引起的,D错误。

故选B。

35.关于火灾发生后的草原的演替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 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 草原逐渐恢复的过程中,其中的种群也呈S型增长

C. 该群落演替达到平衡时,能量的输入等于能量的输出

D. 该演替一定向着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方向演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次生演替,A错误;

B、演替过程是优势取代的过程,草原逐渐恢复的过程中,各种群的消长情况不同,有的种群可能为“S”型增长,有些种群数量可能减少,因此,不能说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

C、处于演替初期的群落积累大于消耗,生物量不断增大,不断地为增加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而群落演替达到平衡时,生物量趋于稳定,积累等于消耗,能量的输入等于能量的输出,C正确;

D、在环境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群落是向着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方向演替,D错误。

故选C。

36.要制作一个生态缸,并使其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    )

A. 消费者和分解者 B. 生产者和消费者

C. 生产者和分解者 D. 生产者和人的有机物投入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其中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制造有机物,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为食,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详解】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没有生产者生态系统就不存在;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

故选C。

37.下列选项中,属于食物链的是(    )

A. 鼠→蛇→鹰 B. 鹰→兔→草

C. 鼠→兔→狐 D. 草→兔→鹰

【答案】D

【解析】

【分析】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结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不包含有无机环境和分解者。

【详解】A、鼠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A错误;

B、整个食物链都反了,鹰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B错误;

C、鼠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并且兔是植食性动物吃草不吃鼠,C错误;

D“草→兔→鹰”属于食物链,D正确。

故选D。

38.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能量

B.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 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 每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都有一部分要流向下一营养级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般来说,某一营养级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

【详解】A、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因此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A错误;

B、某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正确;

C、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C错误;

D、一般每个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有四条去路: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没有此去路)、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D错误。

故选B。

39.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是(    )

A.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沙漠生态系统 D. 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据此分析。

【详解】A、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多直接或者间接依靠地衣来维持生存,抵抗力稳定性较低,A错误;

B、相比之下,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B正确;

C、沙漠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恶劣,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C错误;

D、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是农作物,人类的作用非常关键,动植物种类单一,抵抗力稳定性较低,D错误。

故选B。

4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说法错误的是(    )

A. 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

B. 《熊出没之雪岭熊风》是对棕熊物种的艺术创作,属于间接价值的利用

C. 一些不知名的野生植物具备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 建立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主要是利用梭梭的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价值有:①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等;②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③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

【详解】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A正确;

B、《熊出没之雪岭熊风》是对棕熊物种的艺术创作,属于直接价值的利用,B错误;

C、一些不知名的野生植物的价值未知,有待开发,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C正确;

D、建立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主要是利用梭梭在涵养水分、防沙固沙方面的价值,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B。

41.以下是一个研究动物内分泌腺功能的实验:小鼠体内的内分泌腺P,能分泌物质Q,缺少该物质会使小鼠发生消化不良、糖代谢乱等反应。为了验证物质Q的这项生理作用,某研究小组选取健康、月龄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鼠,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设置目的

处理方式

实验结果

甲组

消化不良,糖代谢紊乱

乙组

对照组(空白对照)

丙组

对照组(排除手术创伤对小鼠带来的不良生理变化)

假手术处理

代谢正常

A. 甲组①为实验组,②为手术切除小鼠的内分泌腺P

B. 乙组③为不作处理,④为代谢正常

C. 以上实验证明了物质Q的缺少引起了小鼠发生消化不良、糖代谢紊乱等反应

D. 以上实验的自变量为腺体的切除与否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设置目的可知,乙、丙两组均为对照组,甲为实验组;甲组是真手术处理,处理方式就应是手术切除小鼠的内分泌腺P;乙组是空白对照,因此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结果是代谢正常;丙组是假手术处理,只做手术,但是不切除腺体,排除手术创伤对小鼠带来的不良生理变化;综合以上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腺体的切除与否,因此实验只能说明实验现象与腺体有关,若要进一步证明物质Q的生理作用,还需要对实验组也就是甲组注射适量的物质Q,一段时间后观察小鼠的代谢状况。

【详解】A、据分析可知,甲组①为实验组,②为手术切除小鼠的内分泌腺P,A正确;

B、乙组是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因此乙组③为不作处理,④为代谢正常,B正确;

C、以上实验只能说明实验现象与腺体P有关,若要证明物质Q的缺少引起了小鼠发生消化不良、糖代谢紊乱等反应,需要对甲组注射适量的物质Q,观察小鼠的代谢状况,C错误;

D、据分析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切除内分泌腺P,D正确。

故选C。

42.油菜素内酯(BL)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被称为第六大类植物激素。研究人员利用相应浓度的BL和IAA处理油菜萌发的种子,观察其对主根伸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单独IAA处理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B. 随着IAA浓度增加,BL先抑制主根伸长,后促进主根伸长

C. 该实验不能证明BL对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高浓度IAA抑制主根生长可能与其促进乙烯的产生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实线曲线未加BL,代表IAA单独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根据曲线起点和变化趋势,IAA对主根的作用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图中虚线曲线加了BL,每一个IAA浓度下,主根的长度都小于未加BL的情况,所以BL一定是抑制了主根的伸长,再结合曲线走势可知,随IAA浓度的增加,BL抑制作用先增强,后减弱。

【详解】A、根据图中实线曲线分析可知,单独IAA处理,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A正确;

B、根据图中虚线曲线可知,添加BL后,主根的长度都小于未加BL的情况,随着IAA浓度增加,0-10nM时抑制作用在增强,10-100nM时抑制作用在减弱,BL对主根都是抑制作用,B错误;

C、该实验只能说明BL对主根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不能证明BL对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因此高浓度IAA抑制主根生长可能与其促进乙烯的产生有关,D正确。

故选B。

43.试根据我国某省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如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通过I阶段的性别比例预测该省份人口数量应逐渐增长

B. Ⅱ阶段父母比I阶段的父母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好

C. 影响大城市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D. 由图判断,该省份人口已经达到K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为某省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据图可知,该省人口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详解】A、预测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应根据年龄结构,A错误;

BⅠ所示的年龄区间内,随着年龄的减小,直条越来越长,表明I阶段年龄越小对应的出生率越高,处在一个生育高峰时期,而在Ⅱ所示的年龄区间内,随着年龄的减小,直条越来越短,表明Ⅱ阶段年龄越小对应的出生率越低,因此推测Ⅱ阶段的父母比I阶段的父母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好,B正确;

C、影响大城市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

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受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会发生波动,因此该省份人口不一定已经达到K值,D错误。

故选B。

44.图甲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家鼠的寿命短,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r对策生物

B. 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都会趋向在S点平衡

C. 东北虎等珍稀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灭绝

D. r对策生物在图像虚线以上的部分表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再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已知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S表示Nt=Nt1,当种群基数较少时,K对策生物的Nt+1<Nt,说明其种群增长为负值;当种群基数较少时,r对策生物的Nt+1>Nt,说明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详解】A、根据题意,家鼠的寿命短,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符合r对策生物特点,A正确;

B、依题图分析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B正确;

C、根据题图,东北虎等珍稀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走向灭绝,C正确;

D、r对策生物在图像虚线以上的部分表明Nt+1>Nt,说明种群数量增加,D错误。

故选D。

45.如图为某生态农业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食用菌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

B. 标有①②③④⑤的箭号是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C. 该生态农业利用了物质循环原理,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 该生态农业通过增加食物链的条数,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现代化农业,在生态农业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类,生物以农作物、家禽、家畜为主,如果没有了人类的照料,农作物的优势就会被杂草取代,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破坏。

【详解】A、食用菌属于真菌,能分解农作物的遗物(下脚料)和动物粪便、废弃物等,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A错误;

B、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表示能量流动的是①⑤,B错误;

C、该生态系统利用了物质循环原理,经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总能量的利用效率,C正确;

D、该生态农业通过农作物秸秆、人和动物粪便等通过沼气池发酵,将一部分能量转换为沼气进行利用,同时沼渣用来培养食用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D错误。

故选C。

Ⅱ卷非选择题

46.根据血糖调节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人进食一小时后,____________会作为刺激,作用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促进胰岛素的产生,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调节。

(2)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为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激素具有拮抗作用。

(3)临床诊疗发现,某人注射胰岛素后并不能有效降低血糖浓度,且其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值,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该人体内存在____________的抗体,使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因此,此人的血糖浓度会高于正常人。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此病属于____________。

【答案】 (1). 高于正常值的血糖浓度(或高血糖)    (2). 下丘脑    (3). 胰岛B细胞    (4). 神经—体液    (5).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6). 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    (7). 胰岛素受体    (8). 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除直接受激素调节外,还间接受到神经调节,即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调节激素的分泌,从而调节血糖浓度。

【详解】(1)人进食一小时后,血糖浓度升高,高血糖会作为刺激,作用于下丘脑和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产生,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为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与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激素具有拮抗作用。

(3)临床诊疗发现,某人注射胰岛素后并不能有效降低血糖浓度,且其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值,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该人体内存在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使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因此,此人的血糖浓度会高于正常人。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此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47.下丘脑中存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前者在体表温度上升时冲动频率增加,后者在体表温度下降时冲动频率增加,当二者的冲动频率相等时,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在冬泳时,下丘脑中热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______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冷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人体随即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使体温回升到正常,此时,人体的散热量应______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在30℃环境下人体的散热量。

(2)图示中过程“下丘脑→①→A→②甲状腺→③”,体现③分泌的____________调节特点。②激素的名称为____________。图示中B器官应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中枢    (2). 小于    (3). 大于    (4). 分级    (5). 促甲状腺激素    (6). 肝脏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是垂体,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即B过程,据此分析。

【详解】(1)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故存在于下丘脑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属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根据题意,热敏神经元在体表温度上升时冲动频率增加,冷敏神经元在体表温度下降时冲动频率增加,故在冬泳时,下丘脑中热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小于冷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人体随即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使体温回升到正常;人在寒冷条件下产热增多,散热也增多,故此时人体的散热量应大于在30℃环境下人体的散热量。

(2)图示中过程“下丘脑→①→A→②甲状腺→③”,体现③分泌的分级调节特点。②激素的名称为促甲状腺激素。图示中B器官应为肝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过程以及血糖浓度的调节过程,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激素名称以及各个字母代表的含义。

48.如图所示是某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中N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1表示第Nt+1年的种群数量)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利用该图研究种群数量,属于构建____________模型。

(2)图中种群甲在0~t1时间段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_,在这段时间的增长类型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S”型。

(3)种群乙在0~t1时间段的增长类型是____________,出现该增长类型的原因为____________种群乙在t1~t2时间段的种群数量变化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种群密度    (2). 数学    (3). 衰退性    (4). 不是    (5). “J”型(曲线)    (6). 食物空间充裕,没有敌害,气候适宜    (7). 先增多再减少

【解析】

【分析】

图示为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曲线,Nt+1/Nt=λ=1时种群数量稳定,λ>1时种群数量增加,λ

【详解】(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利用该图研究种群数量,属于构建数学模型。

(2)图中种群甲在0~t1时间段Nt+1/Nt=λ,年龄组成为衰退型;“S”型曲线为增长曲线,故在这段时间的种群甲增长类型不是“S”型。

(3)种群乙在0~t1时间段Nt+1/Nt=λ>1,且λ为固定值,故增长类型是“J”型,出现该增长类型的原因为食物空间充裕,没有敌害,气候适宜;种群乙在t1~t2时间段的λ先大于1,后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多再减少。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分析曲线,正确理解Nt+1/Nt的含义,属于中档题。

49.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1)图中植食性动物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属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

(2)输入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______,其中图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3)图中A可表示____________,该能量去路也体现了能量流动的____________特点。

(4)如果养殖户向鱼塘中投放了太多的饵料造成了鱼类大量死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为____________,这也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是有限的。

【答案】 (1). (初级)消费者    (2). 二    (3).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    (4). 15.6%    (5). (在呼吸作用中散失的)热能    (6). 逐级递减    (7). 水体富营养化,微生物大量繁殖,溶解氧降低    (8). 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分析】

一般来说,某一营养级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

【详解】(1)图中植食性动物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2)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据图可知,输入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图中第二营养级是植食动物,第三营养级是肉食动物,设第二营养级输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a,则a+5=0.25+0.05+2.1+5.1,则a=2.5,则第二营养级输入第三营养级肉食动物的能量2.5×103kJ/(m2•a),设第二营养级从第一营养级得到能量为b,则b+2=0.5+4+9+2.5,则b=14,则第二营养级从第一营养级得到能量为14×103kJ/(m2•a),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4+2)=15.6%。

(3)图中A表示在呼吸作用中散失的热能,该能量去路也体现了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

(4)如果养殖户向鱼塘中投放了太多的饵料造成了鱼类大量死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为水体富营养化,微生物大量繁殖,溶解氧降低,这也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点睛】本题结合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

50.油菜素内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粉、种子茎和叶等部位。为了研究其对植物的作用,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A将数粒大麦种子在黑暗条件下水培萌发。

B当它们胚芽鞘长至1.5至2.0cm时,切除尖端3mm,然后切成1.0cm长的切段,用缓冲液浸泡1h。

C进行实验时将切段分别转入用缓冲液配制的不同浓度 epiBR(人工合成的油菜素内酯)溶液中处理,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测量胚芽鞘的长度。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epiBR应该属于____________(填“生长素”或“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2)在实验前,去除尖端3mm,然后切取1.0cm长切段用缓冲液浸泡1h的目的是减少_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需要设置CK(对照组)CK的设置方法是:取相同数量的处理过的胚芽鞘切段,浸泡在____________,在与实验组相同的时间节点测量茎的伸长量并记录。

(4)图甲曲线是将处理后的胚芽鞘切段浸泡在浓度为____________的 epiBR中得到的结果。

【答案】 (1). 植物生长调节剂    (2). 内源性油菜素内酯(自身产生的激素)    (3). 等量的缓冲液(中)    (4). 1µmol·L-1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甲中实验组是用缓冲液配制的epiBR(人工合成的油菜素内酯)溶液中处理,对照组只在相应的缓冲液CK中处理;切段用epiBR处理48 小时实验组胚芽鞘的伸长量为1.2cm,和图乙的epiBR浓度为1μmol·L-1相对应,可见图甲曲线是将处理后的胚芽鞘切段浸泡在浓度为1μmol·L-1的epiBR中得到的结果。分析图乙,由柱形图来看不同浓度epiBR(人工合成的油菜素内酯)对胚芽鞘的伸长生长都有促进作用,且浓度为1μmol·L-1的epiBR促进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详解】(1)epiBR是人工合成的油菜素内酯,对胚芽鞘的伸长生长有调节作用,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2)在实验前,去除尖端3mm,然后切取1.0cm长切段用缓冲液浸泡1h的目的是减少内源性油菜素内酯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实验组是用缓冲液配制的epiBR(人工合成的油菜素内酯)溶液中处理,因此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需要设置CK(对照组),CK的设置方法是:取相同数量的处理过的胚芽鞘切段,浸泡在等量的缓冲液中,在与实验组相同的时间节点测量茎的伸长量并记录。

(4)甲图切段用epiBR处理48 小时实验组胚芽鞘的伸长量为1.2cm,和图乙的epiBR浓度为1μmol·L-1相对应,可见图甲曲线是将处理后的胚芽鞘切段浸泡在浓度为1μmol·L-1的epiBR中得到的结果。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柱形图,考查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的目的,能根据实验步骤中的信息准确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学年度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学年度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哈尔滨市,哈尔滨第六中学,莲山课件.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79165098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