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十中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时间:2020-8-7 作者:791650988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黑龙江,大庆市铁人中学,莲山课件.

黑龙江省大庆市十中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 神经—体液调节 B. 神经调节

C. 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故选D。

2.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三种细胞外液中,只有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渗透的,而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再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回流到静脉,形成血浆,都是单向的,C正确。

故选C。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A. 刺激 B. 兴奋 C. 神经中枢 D. 反射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选D。

【点睛】本题是一道基础性的题目,主要考察了反射的结构基础,注意识记反射的概念及其完成的两个基本条件:完整的反射弧和有效刺激。

4.下列关于血糖来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饥饿状态时,血糖的来源肝糖原的分解

B. 人体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C.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水解为葡萄糖

D. 较长时间不进食,脂肪也可以转化为血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糖的来源有三条途径: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空腹时,消化道内无食物,血糖的来源只能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详解】A、饥饿状态时,肠道中已没有糖类吸收,血糖的来源是肝糖原分解,A正确;
B、血糖的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其中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是主要来源,B正确;
C、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而不能促进肌糖原水解为葡萄糖C错误;
D、较长时间不进食,脂肪也可以转化为血糖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较为基础,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5.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既有较严格的分工,也有一定的协作、联系。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两者紧密关系的是()。

A. 吞噬细胞 B. 抗体

C. 淋巴因子 D. 溶菌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具有对外界病原体的防卫功能

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皮肤和消化、呼吸、生殖等管道的粘膜)和化学屏障(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

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作用。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能体现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紧密关系,A正确;抗体只参与特异性免疫,不能体现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紧密关系,B错误;淋巴因子只参与特异性免疫,不能体现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紧密关系,C错误;溶菌酶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不能体现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紧密关系,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

C. 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 D. 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答案】D

【解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可见,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产生部位不一定是作用部位,但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A、B、C均错误,D正确。

7.引起植株产生顶端优势的植物激素主要是

A. 乙烯 B. 生长素 C. 赤霉素 D. 脱落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详解】顶端优势是由于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所致。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8.图1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图2表示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下列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当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浓度为b时,则α值最小

B. 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C. 当生长素浓度大于b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α值逐渐变大

D. 据图1分析,在b浓度左侧促进生长,右侧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中:b点对于的浓度促进作用最强,d点对于的浓度抑制生长。

2中: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左侧有生长素,生长快,故出现了向右弯曲生长。

【详解】A、当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浓度为b时,左侧生长最快,则α值最小,A正确;

B、生长素浓度小于c时促进胚芽鞘生长,等于c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大于c时,会抑制胚芽鞘生长,B正确;

C、当生长素浓度大于b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变弱,α值逐渐变大,C正确;

D、在b浓度右侧浓度小于c时,仍为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D。

9.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利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原理,对棉花适时打顶去心可提高产量

B. 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生长素在茎的背光侧含量少于向光侧

C.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三倍体西瓜的雌蕊,可得到三倍体无籽西瓜

D. 当乙烯含量增高时,会抑制生长素促进黄化豌豆幼苗细胞伸长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详解】A、顶端优势是由于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所致,对棉花适时打顶去心,可降低侧芽的生长素含量,促进侧芽发育,可提高产量,A正确;

B、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生长素在茎的背光侧含量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速度快,B错误;

C、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三倍体西瓜的雌蕊,可促进果实发育,得到三倍体无籽西瓜,C正确;

D、生长素浓度过高会促进乙烯含量增高,会抑制生长素促进黄化豌豆幼苗细胞伸长的作用,故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生长,D正确。

故选B。

10.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与此图无关的结论是(  )

 

A. 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 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 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有促进作用

D. 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以知道,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

由图可以知道,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B正确;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有促进作用,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从图中不能判断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灵敏程度,D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作用的特点

11.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B. 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

C. 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

D. 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是空间特征,A错误;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B、C正确;

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

 

(1)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

(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

(4)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如气候、天敌、食物等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12.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片草原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     ②渭南市尤河水库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③一果园中所有的苹果及其无机环境     ④公园中的全部菊花    

⑤洞庭湖中的全部生物          ⑥一块棉田中的所有幼年、有翅和无翅的成熟棉蚜

A. ⑥⑤② B. ③④⑥ C. ⑤④③ D. ③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群落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的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

【详解】①一片草原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包括多个种群,但又未包括所有的种群,故不属于任何层次;

②渭南市尤河水库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

③一果园中所有的苹果及其无机环境未包括所有生物,不属于任何层次;

④公园中的全部菊花有很多种类,包括多个种群,但又不包括所有生物,所以不属于任何层次;

⑤洞庭湖中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

⑥一块棉田中的所有幼年、有翅和无翅的成熟棉蚜属于种群。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易错点:公园里的全部菊花或池塘中的全部鱼,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

13.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B

【解析】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

14.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

C.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的一种空间结构

D.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详解】A、玉米是一种生物,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分层,A错误;

B、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B正确;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的一种空间结构,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C正确;

D、不同植物对阳光的喜好不同,可以合理搭配相关的作物进行套种,D正确。

故选A。

15.某生物学家在测定100 km2范围内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50只作标记,然后放回到草原中,一段时间以后,又捕获60只,其中含标记的5只,则该范围内野兔的种群密度为

A. 500只/km2 B. 600只/km2

C. 5只/km2 D. 6只/km2

【答案】D

【解析】

【详解】野兔总数,种群密度==  6(只/km2),D正确。

故选D。

1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豌豆、蚜虫、老鼠等生物的种群密度全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 如果在重捕前有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 对于一些趋光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灯光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D. 密闭的培养瓶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会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A、调查豌豆、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但调查老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B、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如果在重捕前有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导致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错误;
C、对于一些趋光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灯光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
D、密闭的培养瓶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因营养物质的匮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会导致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直至消亡,D错误。
故选C。

【点睛】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的疑难辨析:样方法不仅适用于植物,还适用于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等,而且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跳蝻的种群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17.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并非只有标志重捕法

B. 沙丘、火灾过后的草原、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C. 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 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是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进行粗略估算的一种生物统计方法;对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或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循环的过程。

【详解】A、对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A项正确;
B、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项错误;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C项错误;
D、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的不是化合物而是化学元素,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动物种群密度调节方法、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对教材相关概念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

18.图1是某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2是该鱼类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图1中D点时捕捞该经济鱼类可持续获取较高经济效益

B. 1中B点时种群数量相当于图2中的K值

C. 2的K值并非该经济鱼类种群的最大数量

D. 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会升高;当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

2中: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详解】A、在图1中D点之前捕捞该经济鱼类,剩余量维持在B点,可持续获取较高经济效益,A错误;

B、图1中B点时种群数量相当于图2中的K/2值,B错误;

C、该经济鱼类的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C正确;

D、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只能用于估算种群密度,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错误。

故选C。

19.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 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即达到K值,这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故A正确。种群一开始增长就有环境阻力,故B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淘汰的个体数量,故C错。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因为c点时种群数量为K/2,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20. 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稳定型种群的数量不可能突破K值

B. 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 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出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D. 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稳定型种群的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A错误;

B、S型曲线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不是J型增长,B错误;

C、种群密度能反应当前种群的数量,而不能反应出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

D、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有光照决定,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取决于食物和栖息地,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下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此所做分析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

C. 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

D. 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取决于①、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是迁入率、②是迁出率、③是出生率、④是性别比例、⑤是年龄组成。

【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性别比例,B正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C错误;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迁入率和②迁出率,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根据图示关系确定③(出生率)、④(性别比例)、⑤(年龄组成)三个种群特征。

22.下列调查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正确的是

A. 调查跳蝻的数量,用标志重捕法

B. 调查马尾松,样方划分为lm2左右

C. 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 调查某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黑光灯诱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详解】A、由于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一般用样方法调查该种群密度,A错误;B、马尾松是大型裸子植物,1m2左右样方太小,一般样方面积用100m2左右,B错误;C、统计数据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要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即一般计数样方内和相邻两边线上的,C错误;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D正确。故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学会使用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以及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23.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有关操作错误的是( )

A. 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

B. 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

C. 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后,再盖上盖玻片

D. 将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取样计数

【答案】C

【解析】

【详解】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试管底部,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底部,实验数据则会偏大,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上部,则实验数据则会偏小,因此制片前要轻轻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A正确;

B、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B正确;

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

D、由于后期培养液中菌体数量多,不易计数,因而为了便于计数先要进行稀释再计数,D正确。

故选C。

【点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

(1)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

(2)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24.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

B. 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大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 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D. 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A正确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错误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能正常的进行呼吸作用,C正确;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腐烂,便于计数和观察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图示,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5.有关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有两条食物链

B. 狐与鸡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C. 细菌处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 图中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细菌是分解者,草是生产者,昆虫、鸡、狐、兔属于消费者。

【详解】A、图中有两条食物链,即草→兔→狐;草→昆虫→鸡→狐,A正确;

B、狐与鸡之间为捕食关系,B错误;

C、细菌为分解者,不属于任何营养级,C错误;

D、图中所示成分缺少无机环境,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A。

26.分析图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A. 图中的甲、乙、丙、丁、戊所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B. 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沿着该食物网流动

D.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图中缺少微生物,A错误;

B、甲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碳和氮在生物群落中都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B。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②植物都是生产者   ③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A. ①③④ B. ①⑤ C. ② D. 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①错误;

②只有绿色植物才是生产者,因为它们是自养生物,不含有叶绿素的植物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②错误;

③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故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正确;

④有些动物如蚯蚓为腐生生活,是分解者,④错误;

⑤只有营腐生生活细菌、真菌才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属于分解者.而自养型细菌如硫细菌属于生产者,⑤错误。

D正确。

【点睛】关键点点拨:生态系统的组成有的同学误认为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忽略了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异养型生物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为分解者,但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28.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的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

【详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9.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中的能量来自生产者的同化作用

B.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一定比a小

C. b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 应在a处加上细胞呼吸散失的热能箭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能量流动,考查对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图中分解者利用的是生产者、消费者的遗体,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也属于生产者的遗体。

【详解】①代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为生产者的遗体,其中的能量来自生产者的同化作用A正确;a代表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生产者、分解者的遗体均由分解者分解,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不一定比a小B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除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剩余的b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D正确。故选:B。

【点睛】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分析

 

①初级消费者摄入能量(a)=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b)+粪便中的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②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b)=呼吸消耗的能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

③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i)+未被利用的能量(j)。

30.生态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的鸡每天从鸡舍中收集新鲜的鸡粪晒干,经初步发酵后混入一定量饲料喂猪,猪粪喂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生态农业能够很好地实现循环经济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河北省,邢台市,莲山课件.

B. 该养殖模式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无需人为补充能量

C. 鸡粪作为饲料喂猪、喂鱼,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D. 该生态系统通过加长食物链来达到物质循环利用和再生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A、该生态农业可以变废为宝,能够很好地实现循环经济,A正确;

B、该养殖模式需要人为补充能量,如饲料中的能量,B错误;

C、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该生态系统未延长食物链,D错误。

故选A。

3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兔子吃了1kg草,则这1kg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输入、能量传递和转化、能量散失的过程:

1、能量输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主要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传递和转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以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的形式变化。能量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中以有机物(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流动。3、能量散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细胞呼吸及分解者的细胞呼吸,主要以热量的形式散失。

【详解】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B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错误。

3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D,E,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C

C. 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

D. 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部往复循环,这种循环带有全球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析图解:根据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库的双箭头可以初步确定AC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并且所有生物均指向大气,因此C是大气,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并且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

【详解】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是生产者、B为分解者、C是大气、D、E为消费者,A错误;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错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物质循环总是伴随着能量流动同时进行,不可分割,C正确;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这种循环带有全球性,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的形成流动,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考生掌握物质循环图解中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判断,并掌握相关技巧,如双箭头是指生产者和大气之间关系,并且所有生物均指向大气;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成分;明确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并能够进行相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通过题中“最多”确定能量传递率。

33.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A. 基因多样性 B. 细胞多样性 C. 物种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所以本题选B。

34.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直接的能量传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和乙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 甲和乙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向是:甲→乙

C. 乙和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D. 甲数量增加,短期内乙丙数量也会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甲和乙两条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代表捕食关系,乙捕食了甲,所以甲和乙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正确;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错误;

C、乙和丙两条曲线是“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代表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乙丙是互利共生关系,所以甲数量增加,短期内乙丙数量也会增加,D正确。

故选B。

【点睛】种间关系图解及实例:

 

35.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正确的叙述是()

A. 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

B. 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

C.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

D.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利用了物理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三种类型。

【详解】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可以来自生物和无机环境,A错误;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称为行为信息,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该方法利用了化学信息,D错误。

【点睛】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36.下列各项信息中,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蜜蜂跳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 B. 狗可以通过自己的尿液找到回路

C. 天蚕蛾利用性外激素吸引异性交尾 D. 蚊子撞上蜘蛛网,引起振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主要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详解】A、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

B、狗可以通过自己的尿液找到回路,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

C、天蚕蛾利用性外激素吸引异性交尾,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

D、蚊子撞上蜘蛛网,引起振动,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A。

3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B.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D. 农田灭虫除草能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A错误;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负反馈调节,B正确;

C、“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受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

D、农田灭虫除草能使能量更多流向庄稼,对人类有益,D正确。

故选A。

38.为探究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设计制作生态瓶。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要定期通气,以保证各种生物的正常呼吸

B. 要放在散射光处,以避免瓶内的温度过高

C. 要用无色透明玻璃瓶保证能量能输入生态瓶

D. 水量不能充满容器使瓶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详解】A、生态瓶需要密封,不需要定期通气,A错误;

B、要放在散射光处,以避免瓶内的温度过高,导致生物死亡,B正确;

C、要用无色透明玻璃瓶保证能量能输入生态瓶,保证正常的光合作用,C正确;

D、水量不能充满容器使瓶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保证各种生物的正常生活,D正确。

故选A。

3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 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也高

D. 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的知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A. 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

B.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

C. 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也高,但恢复力的稳定性低,C错误;

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减弱,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B. 生态系统稳态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实现的

C. 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D.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A正确;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而生态系统具有稳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见,生态系统稳态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实现的,B正确;

C、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41. 下列哪项叙述不是基因工程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 )

A. 具有某些标记基因 B. 决定宿主细胞的生存

C. 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 D. 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

基因工程的载体携带目的基因进入宿主细胞,且可以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因此载体需要具有标记基因,以利于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需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从而使目的基因复制;需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点,以利于插入目的基因。载体不需要决定宿主细胞的生存。
故选B。

42.基因工程操作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是

A.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B. 将目的基因从染色体上切割下来

C. 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D. 识别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常用的工具有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详解】限制酶能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3.基因工程技术引起的生物变异属于(    )

A. 染色体变异 B. 基因重组

C. 基因突变 D. 不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B

【解析】

基因工程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引起的生物变异属于基因重组,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明确基因工程能够定向地改造生物遗传性状。

44.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一定能稳定遗传

B. 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两个粘性末端的碱基连接起来

C.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D. 常用的运载体有大肠杆菌、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类的愿望,将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体外人工剪切并和载体重组后转入细胞内进行扩增,并表达产生所需蛋白质的技术。
基因工程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两种.(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详解】A、当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能否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还需要进行鉴定和筛选,A错误;
B、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B错误;
C、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C正确;
D、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大肠杆菌一般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D错误。
故选:C。

45.如图为DNA分子的某一片段,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某种酶的作用部位,则相应的酶依次是

 

A. 解旋酶、限制酶、DNA连接酶

B. 解旋酶、限制酶、DNA酶

C. DNA酶、限制酶、DNA聚合酶

D. DNA酶、DNA连接酶、限制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表示氢键,②表示磷酸二酯键

【详解】解旋酶可以破坏①氢键,②处的磷酸二酯键可以被限制酶破坏,③处磷酸二酯键的形成需要DNA连接酶的催化。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作用的化学键都是磷酸二酯键,解旋酶作用于氢键。

46.如图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B. 任何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C. 图中启动子和终止子不同于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D.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作为标记基因,用于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导入了载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

【详解】A、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其构建目的是使目的基因能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A正确;

B、不同基因的表达载体是不同的,如目的基因不同,启动子、标记基因等均存在区别,B错误;

C、启动子、终止子位于DNA上,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C正确;

D、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作为标记基因,用于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导入了载体,对受体细胞进行筛选,D正确。

故选B。

47. 基因工程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

①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相结合  ②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③ 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④ 提取目的基因

A. ③④②① B. ②④①③ C. ④①②③ D. 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基因工程中,首先需要④提取目的基因;获得目的基因后,利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将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基因工程操作是否成功需要最后一步,即③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故正确顺序为④①②③。ABD错误,C正确。故选C。

48. 下表是外源基因插入位置(插入点有a、b、c),请根据表中提供细菌的生长情况,推测①②③三种重组后细菌的外源基因插入点,正确的一组是:

 


细菌在含青霉素
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细菌在含四环素
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能生长

能生长


能生长

不能生长


不能生长

能生长

 

A. ①是c;②是b;③是a B. ①是a和b;②是a;③是b

C. ①是a和b;②是b;③是a D. ①是c;②是a;③是b

【答案】A

【解析】

【详解】

重组细菌①在含有青霉素和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均可以生长,说明质粒中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和抗青霉素基因均未被破坏,外源基因插入点应为c;重组细菌②可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不能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说明质粒中抗四环素基因被破坏,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为b;重组细菌③不能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能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说明质粒中抗氨苄青霉素基因被破坏,插入位点为a。
故选A。

49.动物基因工程前景广阔,最令人兴奋的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使哺乳动物成为乳腺生物反应器,以生产所需要的药品,如转基因动物生产人的生长激素。科学家培养转基因动物成为乳腺生物反应器时

A. 仅仅利用了基因工程技术

B. 不需要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C. 利用基因枪法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受精卵中

D. 需要进入泌乳期才能成为“批量生产药物的工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科学家培养转基因动物时除涉及基因工程外,还涉及其他现代生物技术如胚胎移植等,A错误;构建重组质粒需要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B错误;将重组质粒导入动物受精卵,常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然后将受精卵送入母体内使其生长发育成转基因动物,C错误;由于转入的目的基因在乳腺中可以高效表达,利用乳腺可以分泌蛋白的特性(人的生长激素属于分泌蛋白),所以在进入泌乳期能大量产生人的生长激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了解基因工程的相关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0.下图表示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b过程分别是转录、翻译

B. 蛋白质工程中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了解是非常关键的工作

C. 蛋白质工程是完全摆脱基因工程技术的一项全新的生物工程技术

D. 蛋白质工程中可能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以“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实质及操作流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a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转录过程,b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的翻译过程,A正确;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因此蛋白质工程中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了解是非常关键的工作,B正确;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C错误;蛋白质工程中,可能根据已经明确的蛋白质的结构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基因,D正确。

【点睛】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的异同

项目

蛋白质工程

基因工程

过程

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获取目的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实质

定向改造或生产人类所需的蛋白质

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以获得人类所需的生物类型或生物产品

结果

可生产自然界没有的蛋白质

只能生产自然界已有的蛋白质

联系

①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

②基因工程中所利用的某些酶需要通过蛋白质工程进行修饰、改造

 

二、非选择题

51.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所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A、B能真实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__型。

4)______________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

5)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捕捞后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

6)若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若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物、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生态系统________能力有一定限度。

【答案】    (1). B    (2). 不再增加    (3). 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4). 增长    (5). 种群密度    (6). K/2    (7).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8). 自我调节

【解析】

【分析】

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t2时种群密度为K值。

A图呈J型增长,B图呈S型增长。

【详解】(1)根据鱼的增长速率先增后减可知,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对应图B。

2)t 2 时期后,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由于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故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3)在t 1 时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增长型。

4)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5)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故为了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捕捞后保持在K/2。

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故若遭到恶性污染,会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点睛】捕鱼应该在K/2之后捕捞,剩余量维持在K/2;对于有害动物应该在K/2之前进行捕获。

52.如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回答: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存在明显种间关系是_______。北极狐分别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需要植物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kJ。

3)图乙中A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

4)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分析下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_________。

项目

同化总量/106J

储存能量/106J

呼吸消耗/106J

A

900

200

700

B

100

15

85

C

15

2

13

D

18

60

12

 

 

【答案】    (1). 捕食    (2). 二、三    (3). 3600    (4). 生产者    (5). 分解者    (6). 9×108    (7). 18%    (8). 增加

【解析】

【分析】

图甲中食物链有:植物→北极狐;植物→雷鸟→北极狐;植物→雷鸟→狼;植物→雪兔→北极狐;植物→雪兔→狼。

图乙中:A是生产者,B、D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

【详解】(1)狼捕食雪兔,故二者之间呈捕食关系。北极狐以生产者或初级消费者为食,故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则有3/8来自雪兔,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则需要植物的能量是80×1/2÷20%÷10%+80×1/8÷10%+80×3/8÷20%÷10%=3600kJ。

3)图乙中A表示生产者,C表示分解者。

4)由上分析可知,A表示生产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为A同化的总能量,即为9×108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8÷100×100%=18%。由图可知,输入的能量900>输出的能量即(700+85+13+12=810),故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第(2)问需要消耗的植物的能量的计算,注意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还需要注意北极狐三种食物的比例。

53.人血清白蛋白(HSA)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只能从血浆中制备。如图是以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HSA(rHSA)的两条途径。请回答:

 

1)获取HSA基因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需要获得cDNA则首先需采集人的血液,提取血液中的_________。然后以c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HSA基因。

2)下图中箭头表示一条引物结合模板的位置及扩增方向,请用箭头在方框内标出标出另一条引物的位置及扩增方向。

______________

3)启动子通常具有物种及组织特异性,构建在水稻胚乳细胞内特异表达rHSA的载体,需要选择的启动子是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

A.人血细胞启动子   B.水稻胚乳细胞启动子   C.大肠杆菌启动子   D.农杆菌启动子

4)利用农杆菌转化水稻受体细胞的过程中,需添加酚类物质,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农杆菌中含有Ti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这段DN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证明rHSA具有医用价值,须确认rHSA与______________的生物学功能一致。

【答案】    (1). 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2). PCR技术扩增    (3). 人工合成    (4). RNA(或mRNA)    (5).     (6). B    (7). 吸引农杆菌移向水稻受体细胞,有利于目的基因成功转化    (8). 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    (9). HSA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获取目的基因(基因文库、PCR、人工合成);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含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复制原点等);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显微注射法、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钙离子处理法);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检测,前者包括DNA分子杂交、分子杂交和抗原抗体杂交;后者如抗虫抗病接种实验)。

【详解】(1)获取HSA基因可以通过从基因文库获取、PCR扩增、人工合成等方法获取HSA基因。HSA只能在血浆中制备,故若需要获得cDNA,则需要先提取血液中的RNA,通过反转录合成cDNA,再采用PCR技术扩增HSA基因。

2)根据两条链反向平行可知,另一条引物的结合位点应该在下面一条链的右侧,即。

3)要让目的基因在水稻的胚乳细胞中表达,需要在目的基因的前面加上水稻胚乳细胞基因的启动子。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水稻细胞中,酚类物质吸引农杆菌移向水稻受体细胞,有利于目的基因成功转化。农杆菌中含有Ti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故需要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DNA上。

5)rHSA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可以通过比较rHSA与HSA的生物学功能是否一致,来确定rHSA的医学价值。

【点睛】常用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钙离子处理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中。

 

河南省郑州市2020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0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河南省,郑州市,莲山课件.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79165098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