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理)热点题型:立体几何(含答案)

时间:2020-4-15 作者:791650988

备注:以下内容仅显示部分,需完整版请下载!

立体几何

热点一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间角的计算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通常考查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一般出现在解答题的第(1)解答题的第(2)问常考查求空间角求空间角一般都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求解.

【例1如图△ABC,∠ABC4(π)OAB边上一点3OB3OC2AB已知PO⊥平面ABC2DA2AOPODA∥PO.

(1)求证:平面PBD平面COD

(2)求直线PD与平面BDC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OBOC∵∠ABC4(π),

∴∠OCB4(π)∴∠BOC2(π).

COAB.

PO⊥平面ABC,

OC⊂平面ABCPOOC.

∵POAB⊂平面PABPOABO,

CO平面PAB,CO⊥平面PDB.

CO⊂平面COD,

平面PDB⊥平面COD.

(2) 以OCOBOP所在射线分别为xyz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OA1POOBOC2DA1.

C(200)B(020)P(002)D(0,11),

∴→(PD)(0,1,1),→(BC)(2,20),→(BD)(0,31).

设平面BDC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

∴=0,(BD)∴-3y+z=0,(2x-2y=0,)

y1,x1,z3,∴n(113).

PD与平面BDC所成的角为θ

sin θ||n|(PD)

12+12+32(1×0+1×(-1)+3×(-1))11(22).

即直线PD与平面BD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1(22).

类题通法】利用向量求空间角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第二步:确定点的坐标.

第三步:求向量(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坐标.

第四步:计算向量的夹角(或函数值).

第五步:将向量夹角转化为所求的空间角.

第六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和答题规范.

对点训练 如图所示在多面体A1B1D1­DCBA四边形AA1B1BADD1A1ABCD均为正方形EB1D1的中点A1DE的平面交CD1F.

(1)证明:EFB1C.

(2)求二面角E­A1D­B1的余弦值.

 

(1)证明 由正方形的性质可知A1B1ABDCA1B1ABDC所以四边形A1B1CD为平行四边形从而B1CA1DA1D⊂A1DEB1C⊄A1DE于是B1CA1DE.B1C⊂B1CD1A1DEB1CD1EF,所以EF∥B1C.

 

(2)解 因为四边形AA1B1BADD1A1ABCD均为正方形所以AA1ABAA1ADABADAA1ABAD.A为原点分别以→(AB),→(AD),→(AA1)xy轴和z轴单位正向量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可得点的坐标A(000),B(100),D(010),A1(001),B1(101),D1(011),E点为B1D1的中点所以E点的坐标为,1(1).

设平面A1DE的一个法向量n1(r1s1t1),而该面上向量→(A1E),0(1),→(A1D)(011),n1⊥→(A1E),

n1⊥→(A1D)r1s1t1应满足的方程组s1-t1=0,(s1=0,)

(111)为其一组解,所以可取n1(111).

设平面A1B1CD的一个法向量n2(r2s2t2),而该面上向量→(A1B1)(100),→(A1D)(011),由此同理可得n2(011).

所以结合图形知二面角E­A1D­B1的余弦值为

|n1|·|n2|(|n1·n2|)2(2)3(6).

热点二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此类试题一般以解答题形式呈现,常涉及线、面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探究或空间角的计算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一般有两种解决方式:

(1)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进一步论证;

(2)利用空间向量先假设存在点的坐标再根据条件判断该点的坐标是否存在.

【例2如图在四棱锥PABCD平面PAD⊥平面ABCDPA⊥PDPAPDAB⊥ADAB1AD2ACCD.

(1)求证:PD平面PAB

(2)求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

(3)在棱PA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CD?若存在AP(AM)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证明 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AB⊥AD

所以AB⊥平面PAD,所以AB⊥PD.

PA⊥PDAB∩PAA,所以PD⊥平面PAB.

(2) 取AD的中点O连接POCO.

因为PAPD所以PO⊥AD.

因为PO⊂平面PAD,平面PAD⊥平面ABCD,

所以PO⊥平面ABCD.

因为CO⊂平面ABCD,所以PO⊥CO.

因为ACCD所以CO⊥AD.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由题意得A(010)B(110)C(200)D(0,10)P(001).

设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

=0,(PC)2x-z=0,(-y-z=0,)

z2,x1,y=-2.

所以n(1,22).

→(PB)(111),所以cosn,→(PB)〉=|(PB)=-3(3).

所以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3).

(3) 设M是棱PA上一点则存在λ∈[01],使得→(AM)λ→(AP).

因此点M(01λλ),→(BM)(1λλ).

因为BM平面PCD所以要使BM平面PCD

→(BM)·n0,(1λλ)·(1,22)0解得λ4(1).

所以在棱PA上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CD此时AP(AM)4(1).

类题通法(1)对于存在判断型问题的求解应先假设存在把要成立的结论当作条件据此列方程或方程组是否存在问题转化为点的坐标是否有解是否有规定范围内的解.

(2)对于位置探究型问题通常借助向量引进参数综合已知和结论列出等式解出参数.

对点训练如图在四棱锥PABCDPD平面ABCDABDCABADDC6,AD8,BC10,∠PAD45°,EPA的中点.

(1)求证:DE平面BPC

(2)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F满足CFDB?若存在试求出二面角FPCD的余弦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证明 取PB的中点M连接EMCM过点CCNAB垂足为点N.

 

CNABDAAB,∴CNDA

ABCD,∴四边形CDAN为平行四边形

CNAD8,DCAN6,

Rt△BNC

BN6,

AB12,EM分别为PAPB的中点

EMABEM6,DCAB

EMCDEMCD四边形CDEM为平行四边形

DECM.CM平面PBCDE⊄平面PBC,

DE平面BPC.

 

(2) 由题意可得DADCDP两两互相垂直如图

D为原点DADCDP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A(800),B(8120),C(060),P(008).

假设AB上存在一点F使CFBD

设点F坐标为(8,t0),

→(CF)(8,t60),→(DB)(8120),

→(CF)·→(DB)0t3(2).

又平面DPC的一个法向量为m(100),

设平面FPC的法向量为n(xyz).

→(PC)(068),→(FC),0(16).

=0,(FC)y=0,(16)y,(2)

不妨令y12,n(8129).

cosnm〉=|n||m|(n·m)82+122+92(8)17(8).

又由图可知该二面角为锐二面角

故二面角FPCD的余弦值为17(8).

热点三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

将平面图形沿其中一条或几条线段折起使其成为空间图形这类问题称为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折叠问题常与空间中的平行、垂直以及空间角相结合命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3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AB5,AC6,EF分别在ADCDAECF4(5),EFBD于点H.DEF沿EF折到DEF的位置OD.

(1)证明:DH平面ABCD

(2)求二面角BDAC的正弦值.

 

(1)证明 由已知得ACBDADCD.

又由AECFAD(AE)CD(CF),ACEF.

因此EFHD从而EFDH.

AB5,AC6DOBO4.

EFACDO(OH)AD(AE)4(1).所以OH1,DHDH3.

于是DH2OH2321210DO2DHOH.

DHEFOHEFH

所以DH平面ABCD.

 

(2) 如图H为坐标原点,→(HF)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Hxyz.

H(000),A(310),

B(0,50),C(3,10),

D′(003),→(AB)(3,40),→(AC)(600),→(AD′)(313).

m(x1y1z1)是平面ABD的一个法向量

=0,(AD′)3×1+y1+3z1=0,(3×1-4y1=0,)

所以可取m(435).

n(x2y2z2)是平面ACD的一个法向量

=0,(AD′)3×2+y2+3z2=0,(6×2=0,)

所以可取n(0,3,1).

于是cosmn〉=|m||n|(m·n)10(-14)=-25(5).

sinmn〉=25(95).

因此二面角BDAC的正弦值是25(95).

类题通法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关键是搞清翻折前后图形中线面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的变化情况一般地翻折后还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性质不发生变化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性质发生变化.

对点训练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ADBC,∠BAD2(π),ABBC1,AD2,EAD的中点OACBE的交点.ABE沿BE折起到A1BE的位置如图2.

(1)证明:CD平面A1OC

(2)若平面A1BE平面BCDE求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

(1)证明 在题图1因为ABBC1,AD2,EAD的中点,∠BAD2(π),所以BEAC.即在题图2BEOA1BEOC

从而BE平面A1OC.

CDBE所以CD平面A1OC.

(2) 由已知平面A1BE平面BCDE

又由(1)BEOA1BEOC

所以A1OC为二面角A1BEC的平面角所以A1OC2(π).

 

如图O为原点,→(OB),→(OC),→(OA1)分别为x轴、y轴、z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A1BA1EBCED1,BCED

所以B,0,0(2),E,0,0(2),A12(2),C,0(2),

→(BC)2(),→(A1C)2(),→(CD)→(BE)(00).

设平面A1BC的一个法向量n1(x1y1z1),平面A1CD的一个法向量n2(x2y2z2),平面A1BC与平面A1CD的夹角为θ

=0,(A1C)y1-z1=0,(-x1+y1=0,)n1(111)

=0,(A1C) y2-z2=0,(x2=0,)n2(011),

从而cos θ|cosn1n2|2(2)3(6),

即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为3(6).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79165098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