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土地改革 教案

时间:2020-6-22 作者:791650988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教案,社会主义的道路,莲山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土地改革 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巩固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斗争形势错综复杂。首先要做的是巩固人民政权。为巩固工农联盟,完成新民主主义遗留的任务,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不但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中起着牵引、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农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有关土地改革的调查。可以从自身和周围变化进行对比,了解土地改革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调查农民最需要和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但也由于农村地区获取资料的条件不足,搜集资料较困难,因此课前准备工作中的分工要明确,学生应做力所能及的调查访问,而教师要多准备一些文字、音像资料备用。

三、教学目标

◆ 课标要求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整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学生剧的编制与演绎,掌握提升历史知识层面的方法。

3.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4.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更加热爱共产党。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2.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解决方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一组现代农民生活的写照,把学生的目光锁定在“农民”这个词上,从图片上可以获取现代农民的时尚意识与生活,这其中的变化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可以产生共鸣,接下来是一组旧社会农民困苦不堪的生活,对比两组农民的生活写照,在对比中试着寻找背后的历史原因。从而引入今天的话题──土地改革。

通过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对比图例》,了解当时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土地。这种不平衡的占有,这种残酷地剥削和压迫,是两千多年的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结果,它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作为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对于这势如破竹的形势感慨万分。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你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这样,一系列连环的思维把答案托出水面。

观察《土地改革地图》,对于建国后的农民来说,这种需求并不是全国性的,因为解放区的农民早在革命时期就进行了土地改革并获得了土地,这一次土地改革的范围和对象是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仅限于大陆不包括台湾。

播放视频《苏醒的土地》,观看我党如何总结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和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下进行的土地改革。从视频中真实地感受到土地改革。然后根据知识框架来整理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土地改革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这是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摘录内容,分析此次改革的目的、内容。最后得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时。学生会对两个名词产生疑问: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老师利用对比表来区分理解这两个名词。教师需要强调的是:土改后,土地由农民支配,可以根据他家经济情况自由买卖,仍然是私有制性质。跟我们今天的土地所有制不一样。现在我们的农民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在介绍土地改革过程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农民除了可以得到土地之外,还可以得到什么呢?介绍完国家的政策后,由学生结合家乡特点,寻找乡土素材,介绍家乡的土地改革,或所了解的各地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补充:介绍西藏的民主改革。通过农奴制的落后与残酷来理解改革的必要性,通过西藏政教合一的特点,来理解西藏问题的复杂。通过西藏民主改革的成功,来理解党一切为了人民利益,我们应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最后教师通过展示各地区土地改革的图片进行总结,当定位到其中一个图片《拔地界碑》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巩固知识点。

播放视频歌剧白毛女选段《喜儿哭爹》,通过文艺作品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同。以此为素材出示习题,师生共同分析,巩固知识点。

组织学生根据所理解的土地改革分角色演学生剧《分马》片断。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上升为情感认识,感同身受的理解文艺作品。

2.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字资料逐条逐字分析。可以从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巩固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资源:图片集《现代农民》、《旧社会的农民》。

提示:观察图片,从中我们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1世纪的农民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然而在万恶的旧社会中,农民只有苦难。农民何时翻身做了主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我们农民的历史。

补充: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这里提供其他导课,仅供参考。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过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课本上导入框中的照片,就是土改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注意引导学生看导入框中的照片)除此之外,有的农民还分到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内容。

2.出示《分马》片断,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里的一个片段,反映了中国东北农村解放后,翻身农民在土地改革时分马的情景,表现翻身农民获得胜利果实的喜悦心情。那么,土地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3.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佃户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恶霸地主黄世仁在除夕之夜借逼租为名,逼死杨白劳,抢走并奸污了喜儿。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请讨论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

4.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2004年一号文件,以“三农”问题为核心作出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三农”解决的好坏是衡量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地方领导把经济搞好的重要指标在于农民的增收。但解放前中国农民的生活情况以及最大愿望都是什么?农民长期遭受地主剥削的根源是什么?农民什么时候彻底翻了身?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新课:土地改革。

5.你听过《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这首歌吗?歌中唱道:“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烂衣裳,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内容?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你知道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吗?学完这一课,你就会明白这些问题了。)

6.下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地契。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

7.出示目前流行的“斗地主”的游戏,你们知道这个游戏名称为什么叫“斗地主”?(据传在万恶的旧社会,地主横行乡里,无恶不做,人们为了发泄对地主的痛恨,常常在一天的劳作之后,一家人关起门来“斗地主”。)农民什么时候才真正实现了斗地主,做了国家的主人?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部分内容。 8.可以利用自己家乡刚刚发生的有关农村的事件导入。

(二)讲授新课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资源:土地改革知识框架、图片《刚刚诞生的贫困的新中国》、地主与农民所占土地人口比例图、毛泽东照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节选、土地改革地图、视频《苏醒的土地》、剧本《分马》、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对比表、土地改革真实照片集、视频《喜儿哭爹》、图片《农奴主剥下的农奴的皮》、图片《被砍掉一只手臂的西藏农奴》、图片《带手脚镣的西藏农奴》。

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质疑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提示:课题已经显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土地改革,任何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几大要素。请根据提示看书,对于土地改革我们需要弄清哪些问题。

1)必要性(原因)

必要性(原因):旧中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未土改。

旧中国:引导学生回顾建国时的中国是贫困的。在欢庆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序幕。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人均收入。中国近代历尽了多年的战乱,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温饱问题亟待解决。

迫切要求:通过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对比图例》,了解到当时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是什么?(中国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毛泽东也很感慨地说:“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如果你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请简单说一说具体的做法?(土地改革……)祖祖辈辈受苦受难的贫雇农,身受几重压迫和剥削,一旦明白了“谁养活谁”的道理,埋在他们心理的深仇大恨立即迸发出来,就像暴风骤雨来临前的霹雷,惊天动地。一场反地主、要土地的斗争之火,迅速地在新解放区的大地上燃烧起来。

新解放区:根据地图,了解到这次土地改革的范围和对象。因为前几次的土地改革教材中并未介绍,所以学生容易误以为是全国性的,教师要强调此次土地改革的对象是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仅限于大陆不包括台湾。在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师播放视频《苏醒的土地》,观看我党如何总结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教训和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进行的土地改革。

2)经过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摘录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试分析此次改革的目的、内容。

3)目的

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4)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

不  同  点

相同点

土地占有者

地主阶级与农民关系

产品分配

封建土地 所有制

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土地归私人所有

农民土地 所有制

农民

地主阶级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

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

强调:土改后,土地由农民支配,可以根据自家经济情况自由买卖,仍然是私有制性质。跟我们今天的土地所有制不一样。现在我们的农民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三大改造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三大改造 教案,三大改造,莲山课件.

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思考:农民除了可以得到土地之外,还可以得到什么呢?(房屋、农具、牲畜。)

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地区的土地改革,如果是农村学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寻找乡土素材,共同探讨本地的土地改革。

补充:西藏的民主改革。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要比其他新解放区晚,全国约有三千五百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根据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社会制度,是政教合一、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度,在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下,有农奴主和农奴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西藏农村中,占人口不到2%的农奴主占有几乎全部的土地和农奴、奴隶,占人口不到3%的农奴主代理人,代表农奴主直接统治农奴;占人口90%以上的农奴,没有土地所有权,人身依附于农奴主,劳动收入的一半甚至70%以上被农奴主剥削去;占人口5%左右的奴隶,人身完全为农奴主所占有。农奴主倚仗封建特权私设公堂、监狱,随意对农奴施以酷刑,农奴受着农奴主残酷地剥削和压迫,被剥夺了起码的做人的权利。

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农奴制度。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西藏地区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

5)结果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总的看来,解放前很多农民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终年饥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师在各种土地改革的图片中,定位到一个图片《拔地界碑》时,与学生共同分析试题:

①此图反映了建国初期什么运动?

土地改革。

②进行这一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③农民拔除地界碑的依据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④这一运动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播放视频《喜儿哭爹》,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

根据视频资料分析试题:

①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②这种土地制度何时在我国彻底被消灭?标志是什么?

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③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喜儿在1952年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喜儿获得了土地和农具,成为了土地的主人,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④如果你是人大代表,针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至少三点建议.

减免农业税;切实关心农业收入;领导农民进行发家致富;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根据课前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和课堂上师生的互动,现在请同学们欣赏新式学生剧《分马》片断,反映土改前后农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心情。内容如下:

历史剧名称《分马》。

旁白:在中国东北某一农村,解放后翻身村民在郭全海的带领下在土地改革中分马的片断。

郭全海:(院子当间摆着一张长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别吵吵,分马了。小户一家能摊一个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人分等,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听到叫号就去挑。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下。”

众人:(人们拥上来,围住桌子,好几个人叫道)“不用你说,都知道了。动手分吧,眼瞅晌午了。”

郭全海:(爬到桌子上,踩得桌子嘎啦啦地响。他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这都是谁整的呀?”)

众人:共产党领导的。

郭全海: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火,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就忘本,那可不行。

众人:那哪能呢?咱们可不是花炮。

郭全海:现在分吧。说罢,跳下地来,……

师:看到同学们也兴致勃勃,喜悦异常。

2.土地改革的意义

资源:三段文字资料、推荐书籍。

教师根据文字资料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资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资料2: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资料3: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意义

1)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短短的三年,新中国从废墟上站了起来。它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着整个世界。

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标。放眼中国,如何在民生问题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老百姓既关心又期盼的大事,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逐步达成的一个共识。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人文关怀。

(三)巩固练习

见本课随堂练习。

六、参考资料

1.地主

一般指封建社会地主制经济下,凭借土地所有权,主要以地租形式剥削农民的土地所有者,封建社会中领主制经济下的一切大土地所有者,如封建领主亦称地主。 地主制经济以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典型。中国的封建地主对自有土地采取多种经营形式:有的是由自己经营,采取剥削佣奴或剥削雇工的形式;而主要的是将土地分与他人经营,采取以地租剥削依附农或佃农的形式。依附农在历代有私属徒、部曲、佃仆等类型;佃农在历代有佃客、庄户、田客、佃户等别称。唐宋以后,分租给佃农的形式逐渐排斥和代替依附农形式,成为地主制经营中的典型形式。

2.地主阶级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生的阶级。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主要是地租。 地主阶级是地主制经济下的主要剥削阶级,也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统治阶级。它具有按封建等级制度划分的阶层。在中国,地主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具有较高社会地位、享有政治特权的世族地主、缙绅地主,他们拥有世袭的或非世袭的地位和特权。②社会地位较低、没有政治特权的庶民地主。他们主要是中小地主。他们既受豪强地主欺凌,又凭借财势,勾结官府,欺压乡民。由于土地可以买卖,地主阶级的成份常有变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得地主身份所需土地的最低必要量降低,庶民地主在人数上的优势增大。在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后,工商业者购买土地,出现工商业地主。

3.封建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大体上有如下四种:一是领土占有制,是西方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二是地主占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三是国家占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就是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土地,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曾经出现五种土地国有制形式,即:A:屯田、B:营田、C:职田、D:农庄、E:均田。四是自耕农占有制,农民自己占有所耕种的土地,也即所谓的“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土地制度。

4.西藏民主改革

1959年3月开始的西藏民主改革,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农奴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这是西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但西藏的社会制度仍然是“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社会。只占人口5%的三大领主(贵族、寺庙、反动地方政府),霸占了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并占有大量的农奴和奴隶。农奴和奴隶终年不得温饱,领主可以任意役使甚至杀害他们。

1959年3月,原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撕毁了《十七条协议》,发动了武装叛乱,他们表面上打着“反对汉人”的旗号,实际上是阴谋分裂祖国,反对西藏百万农奴强烈要求的社会改革。他们的叛乱,很快就被人民解放军在广大农奴的支持和配合下平息,这为在西藏顺利进行民主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9年3月下旬,民主改革正式开始。民主改革是分阶段、有步骤进行的。第一步是开展“三反”(反对叛乱、反对乌拉差役制度、反对人身依附制度)和减租减息运动。在农村,对于参加叛乱领主的土地实行“谁种谁收”的政策;对于未叛乱领主的土地,实行“二八减租”(领主得二,佃户得八)。同时,解放家奴,废除人身依附。在牧区,对于参加叛乱牧主的牲畜,由原放牧的牧民放牧,收入归放牧的牧民所有;对于未参加叛乱牧主的牲畜,仍归牧主所有,但减少牧主的剥削,增加牧民收入。第二步是对参加叛乱领主的生产资料实行没收,分配给贫苦农、牧民;对于未参加叛乱的领主,采取赎买的政策,国家出钱赎买他们的生产资料,无偿分配给贫苦农、牧民,农、牧主也分得一份生产资料。在寺庙里,坚决打击披着宗教外衣的叛乱分子和反革命分子,废除寺庙中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建立寺庙民主管理制度,保护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1961年,西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

七、拓展

1.农村阶级划分表

地主: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做些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 富农:一般占有土地,有比较优裕的生产工具和资本,自己参加劳动,但经常依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或大部分。

中农:占有土地,拥有相当的生产工具,生活依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的农民。

雇农:靠出卖劳动力为其生活主要来源的农业劳动者。一般没有土地和生产工具,或只有较少的土地和生产工具。

贫农:农村中的佃农。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一般都是租人土地耕种,或出卖一部分劳动力,受地主富农的剥削。

2.刘青山、张子善案

新中国成立后,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和腐蚀下,国家机关和经济部门中的少数干部中存在贪污、浪费、官僚主义行为。

1951年11月下旬,中共河北省第三次代表会议揭露出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被捕前任中共石家庄市委副书记)、专员张子善(被捕前任天津地委书记)的巨大贪污案。刘、张二人都是3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立过功劳。但在解放后的和平环境中,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下,逐渐腐化堕落。他们不顾党纪国法,公然贪污救灾贷款、治河款、干部家属救灾粮、克扣民工工资、飞机场建筑款等,共贪污171.62亿元(旧人民币,旧人民币1万元等于现在人民币1元)堕落成贪污犯和吸毒犯。1952年1月,党和政府向全国人民公布了刘青山、张子善的贪污罪行和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的决定。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举行公审大会。省人民法院临时法庭奉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判处二犯死刑,立即执行,并没收其本人全部财产。

3.《暴风骤雨》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作者周立波,1948年完成,这篇作品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作品主要人物赵玉林、郭全海、老孙头。

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以赵玉林为中心人物,展现了元茂屯农民对恶霸地主韩老六的斗争,后以赵玉林在剿匪中英勇牺牲结束。第二部写一年后萧队长带领工作队再进元茂屯,扭转出现反复的不利形势。主人公是郭全海,他带领农民继续赵玉林等人的未竟事业,进行锄奸反特和对地主杜善人的斗争,最后巩固了胜利果实,并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上,深刻地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广大解放区农村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的真实面貌,热情地歌颂了在党的领导下农民奋起推翻封建主义的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斗争,从而告诉读者:土地改革不仅铲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而且有力地启发了各阶层农民的阶级觉悟,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并且其中一些先进农民还成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决封建罗网,正朝着解放大道迅速奔跑。

4.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不同

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是两个不同社会的阶级,我们要区别开来:

首先,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上层阶级,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阶级。

其次,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剥削农民的压迫阶级,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广大工人的压迫阶级。

再次,如果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放在一起比较,地主阶级属于旧势力,落后生产力的代表,而资产阶级属于新势力,新兴生产力的代表,地主阶级最终被资产阶级赶下了历史舞台。

最后,地主阶级最终被资产阶级所取代,同样的真理,资产阶级同样会被无产阶级取代的。

5.“斗地主”游戏来源

“斗地主”是流行于湖北一带的一种扑克游戏,玩法简单,娱乐性强,老少皆宜。据传在万恶的旧社会,地主横行乡里,无恶不做,人们为了发泄对地主的痛恨,常常在一天的劳作之后,一家人关起门来“斗地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民族团结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民族团结 教案,民族团结,莲山课件.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79165098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