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一课PPT课件:《维新运动的兴起》

时间:2020-6-9 作者:791650988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一课精品PPT课件:《维新运动的兴起》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一课精品PPT课件:《维新运动的兴起》,维新运动的兴起,莲山课件.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与百日维新

 学习目标:

1、辨析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的作用,培养史料研习的能力。了解甲午战后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官僚及士人的反应

2、知道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人物,活动及内容,总结维新派的主要主张并分析这些活动的意义

3、阅读史学研究中对光绪帝的介绍,解决学生在课前提出的“光绪帝为什么要变法以及光绪帝为什么没有实权?”的问题。

4、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并分析其进步性与局限性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与百日维新

           

一、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5月2日,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注: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 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 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士气愤涌——至四月八日投递,则都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摘编自《康南海(指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一课课件:《维新运动的兴起》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一课课件:《维新运动的兴起》,维新运动的兴起,莲山课件.

封疆大吏电奏反对签订和约者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材料一和二的观点有何不同?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的史料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康有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1)材料一和二的观点有何不同?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的史料的价值?

材料一认为康有为组织的18省联名上书,都察院不收,材料二认为康有为并没有送18省联名的上书。

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

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大量史料,其中还包括第一史料,所以,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康有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学习目标:

1、辨析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的作用,培养史料研习的能力。了解甲午战后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官僚及士人的反应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与百日维新

一、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2、强学会的成立以及影响

康有为等人筹办强学会是有些声势的,气氛也很热闹,强学会活动主要有四项:购置图书,设图书馆;翻译、出版书籍;办报;定期集会讨论。梁启超在强学会中的主要工作是办报,报纸名称为《中外纪闻》,刊登阁抄谕旨、路透社电讯、外国报纸摘录、社论等——–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各捐了五千两银子,聂士成等武将也捐了数千两。士大夫云集嵩云草堂,准备设图书馆,派人出国留学、考察。李鸿章表示愿意加入,并且捐出2000两白银相助,李鸿章要加人强学会,一是因为他早有变法图强的思想,二是因为甲午战争给他造成了强烈的刺激,他有意探寻国家自强的道路。但却遭到了会中诸人的拒绝。强学会中人之所以排斥李鸿章,是因为他签署《马关条约》的缘故。据说李鸿章因此对强学会很是愤恨。从这件事看,康有为等人缺乏政治远见,李鸿章这样的人物实在是他们应该团结的。

                                                    ——邢超《戊戌变法真相》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与百日维新

一、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2、强学会的成立以及影响

二、维新思想的大力宣传

1、梁启超与《时务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一课课件:《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一课课件:《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莲山课件.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79165098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