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

时间:2020-6-7 作者:791650988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含答案部编人教版)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含答案部编人教版),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莲山课件.

24.18世纪,英国法律规定,郡、区议员必须有每年土地年收入600磅以上;1865年通过的法案则规定,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城市中一切房东和能缴纳济贫税的房客,都有选举权。这种变化

A. 英国确立了近代代议制民主               B. 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 选举权利向普通民众扩展                 D. 消除了英国选举制度的弊端

25.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 夸奖列宁正确选择了起义的时机           B. 说明敌人非常顽固,需要彻底革命

C. 说明革命成果来之不易,需要珍惜         D. 尊重历史的客观性,还原历史真相

26.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这说明当时中国

A. 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 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 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27.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名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A. 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 已经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D. 重农抑商政策己有所松弛

28.小福尔索姆在《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提到,罗斯福曾经猛烈攻击胡佛签署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中崎形的商关税。然而直到1940年,美国才与21个国家谈妥了关税减让,大约涉及美国出口额的60%,可见他并没有立即兑现承诺削减关税,而推行《农业调整法》来付钱给农民不让他们去种地。据此可知

A. 新政措施拖延了美国与其他国家关税矛盾的缓解

B. 新政迟迟没有降低关税是为了补贴农民

C. 胡佛和罗斯福都赞成高关税政策

D. 罗斯福认为经济恢复后美国才有条件开放国内市场

29.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期间,美国本着五项原则(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声明美国不支持台湾岛内的独立运动;美国不鼓励日本插手台湾问题;支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问题;支持继续推动正常化。)和中国会谈,最终签署《中美联合公报》。这表明当时

A.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B. 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 美国坚决反对台湾岛内的独立运动

D. 美国认识到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

30.西方学者劳伦斯·萨默斯曾说,300年以后的历史书会把“冷战”的结束作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作为第二等重要的事件,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这说明在作者看来

A. 冷战的影响在短期内将会持续存在

B.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 中国与印度将是主导未来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

31.1978年12月,邓小平指出:“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些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这说明在立法问题上,邓小平

A. 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B. 倡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C. 注重地方与中央、点与面结合        D. 强调循序渐进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32.读表,中国银行的信贷活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表  中国银行合作社贷款统计表

时间    金额(万元)    区域    合作社个数    户数(万户)

1934年    197    6省40县    944    5

1935年    449    9省80县    2814    12.6

1936年    808    10省117县    3200    20.5

① 有助于减轻世界经济危机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②有利于当地农民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生活改善

③促进了当地土地私有制向土地公有制的转变

④有助于当地农村金融的改善和合作事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某位在北美的科学家举例说:“你同你最亲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个例子所揭示的科学理论

A. 开创了以实验为根据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B. 对启蒙运动、科学家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意义

C. 否定了牛顿绝对时空观,使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D. 人类对微现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

34.“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

A. 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B. 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交流

C. 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的集体安全

D. 壮大欧洲整体实力,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

35.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对这场改革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起因是教皇以修缮西斯廷小教堂为名大量兜售赎罪券

B. 马丁·路德据个人观点的《九十五条论纲》为开始的标志

C. 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有利于英法等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受中国雕版印刷术影响的欧洲印刷术的进步推动了这一运动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藉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球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    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任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衡。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们、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蓝。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1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间    中国思想家    意大利思想家

4世纪    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13世纪    朱熹认为。“学者烦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载,“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托马斯·阿圣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16世纪    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截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上表是自古代到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女真建国之初,实行以勃极烈共治国政为主要内容的女真官制,勃极烈成员由完颜氏家族中大贵族组成,位高权重,按不成文的习惯法治理国家。

金熙宗废除了女真勃极烈制度,仿照唐宋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总领全国行政事务,又设御史台掌管诉讼刑狱,设都元帅府掌管军事,设国史院监修国史,设宣徽院掌管殿廷礼仪等。制定《皇统新制》,使金朝由“人治”为主开始向“法治”过渡。设立行台尚书省,是地方上最高行政机构,由中央的主要官员兼领行台尚书省事,在中央尚书省的统一领导下管理该地区具体事务。

——摘编自赵永春《论金熙宗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金熙宗行政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熙宗行政改革的影响。(9分)

4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16年的凡尔登大战使德国感到正在输掉这场战争,日德兰海战又使德国失去了海上决战的信心,同时德国国内经济状况的飞速恶化,使德国人对战争的结果开始感到恐慌。于是,德国一些海军将领夸大了潜艇战战绩,宣称“如果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六个月内就可以‘扼死’英国”。德国一些经济学家也错误估计,认为“每月击沉60万吨商船,连续5个月,就会把中立国的舰队从英国周边海域赶走,同时切断大西洋间英美的补给线,英国就会处于物资断绝的窘境。”于是,1917年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在一篇外交声明中宣称:“德国将自1917年2月1日,全力开始无限制潜艇战。”

——彭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德国经济战研究》

(1)根据材料,分析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所产生的影响.(9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利玛窦(1552—1610),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在1571年加入耶稣会,1582年来到澳门学习中文。他具有惊人的语言天赋和人格魅力,并且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他创造了罗马拼音体系,并把《四书》翻译成为拉丁文。几经挫折之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利玛窦终于得到明朝的允许定居北京,并在北京建立天主教堂传播天主教。他确定了“合儒”、“补儒”、“超儒”的路线,尽量附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来阐释天主教的教义。他把“上帝”翻译成为中国人所崇拜的“天”,所以他所传播的宗教被称为“天主教”,神学被称为“天学”。他在广东时穿佛教僧衣,到北京后则穿儒服,排斥佛教和道教的“偶像崇拜”,但是并不排斥对孔子和祖先的崇拜。他尽量用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打动中国的士大夫学者,然后在交往中渗透宗教观念。不过利玛窦的传道方式并没有得到罗马教廷的认可,埋下了康熙年间中国政府和罗马教廷决裂的伏笔。利玛窦将《万国舆图》介绍到中国,使中国人了解世界五大洲之说。他在晚年把在中国传教的经历写成记录,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题(含答案部编人教版)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题(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莲山课件.

几经翻译整理之后,成为今天可以看到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本书回顾了利玛窦等人在中国传教的经历,反映了从西方人角度所看到的中国的面貌和文化精神。

——摘编自赵毅《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来中国传教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传教采取的基本政策加以评析。(9分)

 

历史参考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C    B    C    C    A    D    B    B    B    C    A    C

24.C

【解析】材料关于议员选举的要求从600磅降到5磅,选举资格降低,普通民众获得选举权,说明选举权向普通民众扩展。故C项正确。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标志着近代代议制民主的确立,故A错。1832年议会改革法,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席位,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益;但收入5磅的不是工业资产阶级,故C项对材料概括不全面。英国选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资产阶级政府只有被推翻才能消除英国选举制度的弊端,故D错。

25.B

【解析】材料提到,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出于政治目的证明敌人的凶恶顽固,故B项正确,C项错误。革命具有残酷性和革命的方式无关,故B项错误。当时苏联政府出于政治目的,不是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故D项错误

26.C

【解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故答案为C项。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A项说法夸张,排除;原子弹本身不能做到远程打击敌国,必须同导弹结合才行,排除B项;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政策,排除D项。

27.C

【解析】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等字眼足以证明江南市镇已经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在后来的鸦片战争之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长途贩运贸易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重农抑商政策仍在加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8.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批判胡佛崎形的商关税政策,然而罗斯福政府直到1940年才与 21个国家谈妥了关税减让,而这期间,美国主要推行罗斯福新政,故体现了新政措施拖延了美国与其他国家关税矛盾的缓解,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新政迟迟没有降低关税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和商品生产,排除。C项与材料“美国才与21个国家谈妥了关税减让”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罗斯福的态度,而是强调新政措施拖延了美国与其他国家关税矛盾的缓解,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9.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中国的政策不等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故A选项错误;1972年中美还未建交,故中美关系还未实现正常化,故B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支持台湾岛内的独立运动”也不等于坚决反对台湾岛内的独立运动,故C选项错误;美国本着五项原则和中国会谈,签署《中美联合公报》这说明美国认识到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故D选项正确。故选D。

3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表述的内容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无从体现,排除AC;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从而不符合作者意思,排除D。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表述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31.B

【解析】从材料中邓小平对立法工作的指示上来看,他认为立法在当时主要体现的是“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这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特别说明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突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3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同时兼顾考查学生的逻辑推断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解读图表,中行农贷是抗战前商业银行投资农贷的典型代表,对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具体这样来认识其发挥的积极作用:第一,部分缓解了农村的金融枯竭;第二,世界经济危机后,有利于增强农民生产的能力;第三,有利于推动农村金融和合作事业的发展。据此可知,①②④三项的表述客观,正确。中国银行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作为代表国民政府的政策性银行,自然应与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相一致,而不是相反,故,③项不符合史实,表述错误。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33.C

【解析】材料中的科学理论是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该理论否定了牛顿绝对时空观,也使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属于伽利略,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牛顿,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微现世界的基本认识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4.A

【解析】材料反映了欧洲不要走下坡路,而要联合起来发展经济,提高欧洲的地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而选项B是欧盟,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不仅仅是集体安全的需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是要摆脱美国的控制而非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A选项错在这只是马丁·路德改革的导火索;B选项错误,这门著作不仅仅是马丁·路德的个人观点;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应该是活字印刷术的影响。

41.(1)异:中国工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德国工匠以机器生产为主;中国工匠多来源于奴隶罪犯,地位很低,德国工匠地位与其他职业平等;中国工匠通过心传身授的学徒制方式加以培养,德国工匠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

同:都有精湛的技艺且精益求精;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匠精神;都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都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0分)

(2)原因: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改革的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

认识: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工匠的培养机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工匠的地位;形成正确健康的工作观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体制(15分)

42.示例

论题: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阐述:中国传统儒学没有关于鬼或者神的信仰,所以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盛行自然经济,儒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强调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从先秦的孔子、孟子到宋明时期的朱熹、王阳明,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这成为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大众的思想工具。

意大利长期盛行有神论,是一个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社会主流思想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逐渐打破宗教的束缚。在古罗马时期强调宗教美是最高的、绝对的,反映当时宗教统治人民思想,到了中世纪有所进步。承认社会大众对幸福的追求,但仍然用宗教观点束缚这种追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起来,要求打破宗教束缚追求个人幸福。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45(1)仿唐宋汉制,改革政治制度;权力分立,部门责任明确;颁布法律,依法治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改革落后制度,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女真族汉化进程,促进女真社会进步;加强对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改革促进了民族进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46.(1)军事上接连失利的推动;国内经济恶化的促进;渴望快速结束战争的影响;打击英国经济的需要。

(2)—定程度上打击了英国经济;激化了德国与美国的矛盾;客观上促使美国加入了对德战争。

47.(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出现西学东渐;明政府对待西方文化较为开明;宗教改革运动促使罗马教会自身变革,推动了天主教向海外的传教。

基本政策:用自然科学知识来争取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任;附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来阐释天主教的教义(确定了“合儒”、“补儒”、“超儒”的路线)。

评析:丰富了天主教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天主教在中国的影响力;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也为后世中国政府与罗马教会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练习题(含答案部编人教版)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练习题(含答案部编人教版),盛唐气象,莲山课件.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79165098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